研究生扩招的“负激励效应”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09-11-27浏览次数:2031

    据统计,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,教育部因此专门下发通知,教育部门将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改革,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,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、应用型人才。(11月26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
  自从1999年教育部实施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,研究生数量逐年大幅度递增,导致了包括师资在内的高校教育资源的紧缺,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不少高校在不断增加导师数量的同时,还增加着每个导师所带研究生的数量。于是,一方面“粗制滥造”的导师数量在不断增加;另一方面,一些导师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,仅仅将研究生当成自己的“打工仔”,甚至将“放羊式”教学美其名曰“发挥学生创造性”。这样“先天不足”的研究生,究竟能否得到应有的提高?

  现在,很多学校教授比副教授还多,副教授比讲师多,教授职称的含金量大大降低,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盲目扩招所带来的庞大研究生群体。这无疑是“负激励效应”在大学内部的生动写照———研究生的盲目扩招导致学生质量“掺水”,由此引起导师数量和教学质量的“掺水”,而“掺了水”的导师必然会使研究生的“水分”变得更大。

 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,扩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,但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条件进行有计划的招生,而盲目追求规模必然会导致质量的下降。在这种“负激励效应”的环境中,单方面指责毫无意义———之所以会有不少导师对研究生质量感到不满,无非是因为导师们牢牢占有话语权,倘若将话语权交给研究生,导师们的成绩恐怕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。